台灣外賣員暴增背后的经济悲歌
外賣員延续發生意外事变,讓外賣員風险與劳权问题受到舆论關注,台灣劳動部門及经济部門等部門,固然应负起责任庇护其应有的劳動权力。但外賣員暴增背后的经济成分,其实更值得各界重視。台灣“雙十”假日中3天發生两起外賣員衰亡事变,假期過后又發生1起外賣員撞死陸上老翁事变,肇事的年轻外賣員或付出自己的生命,或需要负担抵偿、甚至刑事责任,际遇令人恻隐。
事变今后,外界焦点放在外賣員與平台業者之間的關系,到底是“雇佣”還是“承揽”。劳動部門很快的公布颁發此两個案為“雇佣”,但業者認為公司與外賣員為承揽而非雇佣關系。到底该是雇佣還是承揽,有待劳動部門在制度面上作大白定义,基于保护劳工的立場,当然该优先考虑對劳工较有保障的雇佣關系。
不過,更值得探讨與關注的是:外賣員暴增代表的经济與社會涵义,和除蟎片,未来可能的改变與政策。
依照劳動部門的统计,台灣目前有7家食物外賣平台業者、共计聘用8万名外賣員。可是必须注意的是:外賣員的数量是近两年開始暴增,因為這种美其名為“宅经济”的趋势是近年兴起,旧年快速加温。以7年前就進军台灣、目前市占率最高的外賣平台Foodpanda為例,今年平均每日订单数量较旧年同期成长高达25倍、合作餐厅也倍增,活跃操纵者更整整成长了20倍之多,用人则较刚到台灣時多了35倍,外賣員大部分為20到30岁的年轻人。
其他数字、虚拟世界業務可成长千百倍,耗费人力却几乎不用增加,但外賣宅经济不同,需百分之百落实在实體世界,任何增加的外賣業務,都要增加更多的外賣員才能处理;公家對外賣員的暴增也理当非常“有感”,因為在路上几乎随時便可以看到多部外賣摩托車,急行穿梭街道中。
此時,我们要问的是:外賣員事变為甚麼能吸引這麼多的年轻人投入?当然,收入一定是首要考虑,特别是采集上不時显現“我是外賣員,月入10万元(新台币,下同)”的文章,更讓不少年轻人認為当外賣員,是他们堆集百万元“第一桶金”的最实际法子。
但换個角度看,外賣員事变辛苦、風险高、前景有限,并不比是能讓年轻人趋之若鹜的事变。一般外賣員接1份单的收益大概是70到90元左右不等,為了抢单、抢時辰,外賣員几乎是餐風宿露、总是奔驰在马路上,1天要接超過4、50张单,而且几乎全月无休,才能有所谓的“月入10万元”。除辛苦,更重要的是風险极高,不论屏東當舖,對外賣員或其他人而言,都是如此,這由外賣員車祸案例增加可看出来,此外,长期暴露在市區混浊空气中,身體健康也一定受影响,網上形容“用命换錢”其实不是虚言。再看事变长期前景,外賣員很难有太多嫩白皂,所谓的“藥膳,成长、升迁”前景。
這样的事变能吸引众多年轻人投入,其实就是台灣长期低薪的功效。依照台灣劳動部門今年8月公布一份近5年大专毕業生薪資資料,大學毕業生平均月薪只有30422元,如果以行業看,吸收较多年轻人的過夜及餐饮業平均薪資更独一28030元而已。年轻人起薪如此低落,当然讓拚老兒童禮物,命、拚爆肝后月入可破10万元的事变,显得如此美好又吸引人。
頁:
[1]